第569章 海陵寻旧_异国猎宝档案
笔趣阁 > 异国猎宝档案 > 第569章 海陵寻旧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69章 海陵寻旧

  江南之学,学在泰州。

  这话并不是说江南人的学问都在泰州,而是夸“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音gen,乃阳明心学王守仁的弟子,泰州安丰人。

  与阳明心学得不到朝廷认可相反,王艮所创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核心思想,传播阳明心学中的“理在人心,知行合一”理念。这一学派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守已,息事宁人,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学。

  也许,王守仁自己也没想到,他眼中的“叛逆”弟子王艮,最终会成为阳明心学的最大传播者和一派学宗。

  没错,王艮在王守仁的眼中,并不是个优秀学生,甚至连好的学生都算不上。

  王艮拜师非常晚,1521年,三十八岁的王艮才拜王守仁为师。

  其实,他拜师王守仁,最初并不是为求学,而是“经商”他家商号盐贩想要扩江西市场,有人给他出主意,王守仁在吉安有书院,弟子众多且多是当地名流子弟,如果你能混到他们中间,必有所成。于是,他还真的去拜师王守仁……此事见载于王艮的再传弟子李贽李为王艮的仲子王襞的门生所写的续藏书王心斋公艮传

  因为拜师时心智已经成熟三十八岁,又或者另有他图,所以王阳明第一眼看到他时,就觉得这人还不如他九岁的儿子王襞知礼没错,这人又耍了一点小心思,他担心王守仁不收,于是拜师时带着九岁的儿子一起,怎么也要在儿子面前给他老子一点面子吧。

  王守仁一代宗师,看破他的小心思,当即收下他为弟子,但同样点拨他,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之意的“艮”字,赐字“汝止”意思是“你可以了,安静点吧,别那么多小心思”。

  不仅如此,王守仁还将他的儿子王襞归入门下旁听非师徒,让父子两人同时站在门下听课。

  呵呵,一代大师,也挺有意思的。

  王艮的“不听话”还体现在上课时喜欢和老师、同学辩论。

  有一次,王守仁讲“格物致知”时,说道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立论点,即“心就是理”。

  王艮又开始发散,他站起身向王守仁提出自己的见解,“格物,知本也。立本,安身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格物就是明白自己所处位置,安身立命之本”的意思。

  两人展开辩论,谁也说不服谁。

  这句话没办法说对还是不对,基于以前的儒学经典解释,是完全没有的,但又没有典籍说它错误,也成为后来泰山学派的基础思想之一。

  还有一次,王艮差点被王守仁逐出门墙。

  入学两年后,王艮自觉学的差不多,他北上京师,一路上打着王守仁的弟子名头,四处讲学,所到之处宣扬的并非正统阳明心学,却是他自己“不拘泥传注”的各种心学解读。

  这些书院中有很多王守仁的朋友,纷纷给他去信询问,你阳明心学又有新的见解和理论?

  把王守仁气得……欲设法召他回来“痛加制裁”,但已鞭长莫及。

  纵观王艮所做作为,其实不难看出,其中透着“商人”的小狡诈和“底层知识分子”懂得“愚夫愚妇”需要什么的“大智慧”。

  他的讲学非常有煽动力的,由于他非经院出身,一生文词著述很少,着重口传心授,使下里巴人明白易懂,这成了泰州学派的特色之一。

  王心斋在泰州“安定书院”讲学多年,后又筑建“东陶精舍”,创泰州学派,为泰州带来的不仅仅是学识上的开阔,更多的还是为泰州当地的知识普及带来极大影响他以“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的心态,广招弟子,为泰州文风大盛,立下不世之功。

  所以,泰州人很喜欢王艮。

  说他的“泰州学派”借阳明心学的外衣宣传自己的道,这没错,王艮的很多说法其实并非阳明心学所崇尚的说他的“泰州学派”是阳明心学的衣钵,这也没错,王艮的理论出发点依然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心即是理,知行合一”。

  这就是一代奇人,商人学宗,王艮王心斋!

  李承来到泰州小城,住宿的宾馆斜对面,就是王艮当年曾经领袖群伦的安定书院,解放前的泰州学堂、时敏中学,现如今的泰州中学。

  先生早已作古,道场也已经沧海桑田,好在王师的崇学敏敬,有教无类,被泰州人继承下来。站在宾馆房间看楼下西门大街就能发现,这座城市的老人小孩,喜欢在树荫下读书,其次下围棋,少扑克麻将,至于闲散年轻人,所见不多,应该是上班或者去工厂。

  这是一座积极向上、富有学识的城市,也是一座安静祥和却又生机勃勃的城市。

  选择这里落脚,是因为付河中付老的大名曾经谈过一次泰州学堂,语气中毫不掩饰他小时候对能够上学堂的孩子们的羡慕,李承觉得有必要将这里的影像资料拍摄下来,寄送给付老。

  吴伟早来两天,对泰州所属的海陵区、姜堰市的交通已经有所了解,他开车载着李承,借着斜阳西下,拍摄不少泰州风貌的照片,想来能一解付老的思乡之情。

  这也属于李承当初承诺中的重要部分。欧欧电子书付家庄旧址找到了,可付河中家族坟地,没找到!

  付家庄已经不存于世间,原址位于沈高镇沈高村,现在整座村庄被泰州石油公司征辟为工业用地,早已经刨得干干净净建设成规整的厂房。

  李承很怀疑,付家庄的坟地,也被这一次建设大潮,彻底推平湮灭,如果真的这样,李承也没有办法,只得和付老如实相告。

  吴伟联系的两家付姓族人,还是多方打听,最终在沈高镇找到的。

  李承拍摄完照片,在擦黑之际赶往沈高镇,准备晚上找个酒楼宴请两家人。

  他现在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电话联络付老,让他亲自和这两家付姓族人聊聊,看看能不能牵连起双方有共同记忆的先祖。

  如果再没有结果,自己也算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付明胜家是开小卖铺的,当街店面,家境不差,他爷爷付宗辉年近八十,耳清目明,与付老年岁差不多,因此吴伟听说李承想要让付老直接联系付家庄人,他首推的就是这位付宗辉。

  李承一行赶到小卖铺时,一个面目清秀的小年轻,笑容满面的迎上来,这就是付明胜。

  他对吴伟点头招呼,又看了李承和周典一眼,问道,“吴哥,还没找到消息么?”

  吴伟摇摇头,将李承介绍给他,“小付,这是我老板李承。”

  “哎,李老板好!”这两天,吴伟来付家好几次,付明胜已经知道他的老板是北羡商人,只是没想到李承这么年轻,微微惊诧后上来和李承握手问好。

  “明胜老弟,听阿伟说,这两天你帮了不少忙,太感谢了。”李承微笑着道谢。

  “哎呀,帮什么忙,就是一两句话的事。走,李老板,吴哥,还有那位大哥,进屋子里坐。”付明胜不愧为南方人,虽年轻,可礼貌周全,周到细致,打招呼连后面的周典都没拉下。

  临街二层小楼,一楼为杂货店,二楼住人,后面是一座小水泥地面院子,院子后面又盖了一栋二层楼,一层是厨房、饭堂,二层是居所。付明胜一家人五口人,爷爷付宗辉,付爸付妈,付明胜还有一位上学的妹妹,都住在这里。

  付家人非常客气,端茶倒水的拿点心,幸亏李承带礼物上门,要不就还挺尴尬的。

  坐下之后,李承自然问起付家庄旧事,尤其是二三十年代的事情。

  付宗辉老爷子虽然年近八十,可精神很好,思维很活跃,话语中带有浓浓的江淮官话。泰州话与吴侬软语差别极大,没有上声变调,因此很多语气词显得很硬,有股子明代官话的“硬朗”。

  这种江淮官话,对李承来说没什么大问题,他摆摆手谢绝付明胜的“翻译”,示意不用打断老先生的谈话思路。

  老先生讲得很细。

  沈高镇位于姜泰河沿岸,鱼米之乡,所盛产的“泰州红”大米,颇负盛名。在道光泰州志列“物产谷类”时,“泰州红”排粇稻即粳稻第一,陆游更曾经赞过“香粳炊熟泰州红”。

  历史上,沈高镇一直很富裕,泰州粮商天下闻名,姜泰河两岸的陆陈行众多。所谓“陆陈”是指“大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粮食”,陆陈行就是粮行。

  清末时,泰州有字号的粮商六百余家,三分之二位于稻河两侧,三分之一位于姜泰河沿岸,也就是今天的沈高镇。

  付家庄子就在姜泰河与通扬运河的交界处,双河夹角,很富裕的一处村庄。

  因此在清末,付家庄很大,有两三千人口,大大小小四个付姓同姓不同宗,就像付宗辉老爷子家的付,来源于郸州堂傅氏宋代监察御史傅尧俞。

  付宗辉看过吴伟带来的付氏续修宗谱,认为付河中是来自阳曲堂傅氏傅青主。

  付家庄子宗祠众多,人口繁杂,这是寻找付河中父母埋骨地的难点之一。

  另一个难点就是1931年,农历辛未年那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水灾,世称“1931大水灾”。

  付家庄子处于两河夹角,更是惨遭重创,这次水灾,泰州死亡人口超过四十万,付家庄三千多人口,逾两千人下落不明,整个村庄尽毁。

  也正是那场大水灾,让付家庄死走逃亡伤,濒临消散,付河中也是这场水灾之后,离开家乡的。也就是说,这本被付河中和李承寄予厚望的付氏续修宗谱,其实没用,三十年代就断层了。

  李承已经判定付河中的毕生心愿,彻底落空!

  不过,自己明天无论如何要走一趟付家庄旧址,烧两刀黄裱纸,放一挂鞭炮,替付老表表心意。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85.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85.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